小七文档网

小七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 正文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集锦6篇(全文)

2023-06-28 19:50:11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第2篇刚刚看完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感触颇深。白嘉轩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古老渭河平原上除朱先生以外最睿智的人了。他的德行,他的品性,都让人敬佩。在我眼中,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集锦6篇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刚刚看完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感触颇深。

白嘉轩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古老渭河平原上除朱先生以外最睿智的人了。他的德行,他的品性,都让人敬佩。在我眼中,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恪守传统礼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孝文最后的改变。如若当初孝文能像鹿兆鹏一样接受革命的新思想,他也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革命者。

其次是孝武和白灵。白孝武一直都规规矩矩的待在白嘉轩身边,这是最让他舒心的事了。但对于女儿白灵,他对白灵付出的爱无疑是最多的,假如他的思想能够开放,也不至于白灵长眠于地下时会悔不当初。

白嘉轩见证了整个白鹿原的兴衰盛败,但却能独立于这世俗之外,除了朱先生这位哲人给他的提点之外,还有就是他宽广的胸怀,能够看透这世事繁华,才能心如止水。仙草是白嘉轩一生最真诚的追随者。她没有像他前几个妻子一样,短命而亡。我想白嘉轩是爱她的。用“爱”这个字眼有些生涩,因为他们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爱”吧,但这却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长相厮守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关于鹿兆鹏和白灵,据说鹿兆鹏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这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他是中国革命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也正因为中国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革命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是鹿子霖的的儿子,却没有鹿子霖的影子,而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白嘉轩的老成与稳重。他拥有先进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礼教,拒绝父亲为他的娶亲,帮助白灵出逃,不拘泥于他人的流言蜚语与黑娃来往。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于白灵,我委实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她是革命年代女性反抗传统家庭规则的绝佳代表。虽然我并明白为什么她要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还是单单是不想嫁给王家的儿子。

最后是鹿兆海。都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我想即使他没有投入战争或是一个普通人,仍然是逃脱不了老天给的寿命。他是白灵的追求者,他们两小无猜,至于最后自己心爱的女人爱上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却束手无策,即使她已有了哥哥的孩子,他还是拼死送白灵出城。他爱白灵,他也爱他的哥哥。白灵有如此忠诚的追随者,我想她是无憾的。当兆海将那一枚银元交给朱先生时,也许他早已料到自己此去难归。小说的原文说兆海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与白灵一样聪明漂亮的女子,他娶她为妻,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也许这份感情不足够纯粹,但至少他最终有一个情感的归宿。

《白鹿原》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朴实但却有着浓浓的情感。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两代人的恩怨情仇,最终都泯灭在时代的帷幕中?

故事里,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精灵,一生光明磊落,无论是清末苦心禁烟还是民初劝退军阀、赈灾济贫或是编撰县志,他都是一个两袖清风正气凛然的人。死后却遭到抛尸鞭骨,这是时代变迁的悲哀。

我行而素学为好人,黑娃先是挑战世俗宗法,和田小娥私奔,被族人驱逐,跟着鹿兆鹏闹农协,逃命落草为寇,选择归顺招安并再婚后从善向学,并最终顺应时代潮流参加了起义,命运却再一次与他开了玩笑,儿时的玩伴最终让他倒在了时代的枪口下。

本书中,白孝文更像是被刻画成了父辈口中常现的海兽形象,被鹿子霖利用田小娥弄得声名狼藉性格扭曲,在保安团里进一步被势利权术侵染,乃至后来直接面毙张团长,把起义之功归于个人,假公济私害死黑娃,一个老实本分的农家娃子,最终却演变成了这样的人?

鹿兆海与白灵,年少一同在外求学向上,相知相恋私定终身,最终却因为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而选择了与她有着相同信仰的鹿,兆鹏。白灵是本书中受新思潮影响的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其为人处事大胆和洒脱招众欢喜。兆海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对白灵执拗的爱恋,最终的结局只不过是一个战死内战沙场的炮灰?。他们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产物,也许他们都是无可指摘的,如有来生,当比翼双飞。

每一位《白鹿原》的读者也许都会有自己的角色看法,希望大家各抒己见愉悦身心,在阅读中窥见人性陶冶情操。

白鹿原观后感3

很久没看这么长的小说,很多地方写的特别细节,比如人的内心,比如某些动作,有时候在想如果作者陈老没经历过应该是写不出来的,不过有时候又怀疑不在一个年代怎么会能描述的这么细腻。

小说的故事和人名有时候会让我穿越到平凡的世界,透过这渭北平原的一个小县一个小村来看出整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更换,有政治斗争,有革命斗争。

刚开头看到白鹿,本以为后面会有某种大机遇或者化险为夷的故事,但是出乎意料,白灵死的时候出现了白鹿,朱先生死的时候也出现了白鹿,没有惊喜,也许白鹿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白鹿原上一个不平凡的生命消失。

不论哪个时代,即使再穷再落后,教育还是被人重视的,所以人们敬重朱先生,有点神化,可以预知未来,但是却代表着白鹿原的魂。

白嘉轩是把硬骨头,一生光明磊落,穷也不会坏了他的规矩,就像他说的一生做的唯一见不得人的事就是跟鹿家置地。他一生恪守着封建家规,族规,虽有时候过于迂腐,但他的人品绝对过硬。别人做错时不论谁就算自己儿子绝不手软,但是只要改了错,哪怕曾经伤过自己的会毫无余力去救。从不凑热闹,不嚼耳根,鹿子霖相比之下是个有些龌龊的小人。

作者没有加入个人感情去偏袒某个人,白灵的死收的有点紧,田小娥算是白鹿原不可或缺的角色,死的也平平淡淡。想象着黑娃最后能成就一些东西,最后也死了,有点小人之心的白孝文最后成了县长。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最初,接触《白鹿原》是在专业课上,虽是必读书目,但每次都因篇幅太长没时间拿起便又放下。

前一阵《白鹿原》电视剧热播,被张嘉译的表演震撼,为李沁的田小娥动容,于是我决定一定要读读原著,要用心的去体会那些人那些事。

时至今日,我用了15个小时将这本书读完,内心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从清末到解放后,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白鹿原的变化,我看着他们走看着他们来,他们从年幼到死去。读完后,始终也无法将自己置身“原”外。15个小时,我仅和原上那些人那些事相处了这么短的时间,白嘉轩老了,鹿子霖疯了,仙草走了,甚至作者陈忠实先生也走了,那段日子远去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感叹什么,这不过是一本书,一个缩影,现在的我们亦不是在熬生活,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如是。只是我们少了殚精竭虑,所以我们更需要做个大写的人。还记得黑娃送给朱先生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先生真君子,我辈当如是。

书中我最赞赏的当属白嘉轩,族长当成他那样,做人做成他那般,真的是打心底里让人服气。他清楚的知道什么该什么不该并明白为何如是,活了一辈子从未听人说过他的闲话,他活的有骨气活的坦荡荡。相比之下鹿子霖的存在则令人作呕,阅读时不止一次,甚至每每读到都想破口大骂,恨不得他早点“领盒饭”,他一生坏事做尽,更是糟蹋过无数女子,他唯利是图,他胆小怕事,是个小人,是个懦夫。身为白鹿原的两个同辈,鲜明的对比下,他显得更丑陋,最后死的时候也是更凄凉,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同时书中的白孝文也是让人瞧不起,虽为白嘉轩长子,但相比白嘉轩他差的太多,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和小娥勾结,而是他对黑娃对鹿三的态度,虽然他成了县长,但对他的鄙夷是发自内心的。与其如此倒不如一生碌碌无为,他比不上那些一起长大的娃,更比不上他父亲,他的腰杆永远挺不直。

白鹿原上的女人,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田小娥,她太扎眼。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她一次次搅乱关中汉子的心,白鹿原岂能让她如此下去,这一次她的红颜祸水了自己。或许有人觉得她不知廉耻,死得其所,然而我不禁想要问她错在何处,再又能耐又怎能霍乱一个偌大的白鹿原。她是有多冤,她没想过害谁,更没想过借助谁得到什么,她只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谁能说当黑娃将她带回,如果大家不鄙视她她不会是个好媳妇。她被糟践被利用被火烧,死后还有个六棱塔压着她,如若我是她,我也定会做鬼都不放过那些人。

白鹿原是中国农村的典型,开篇我一度觉得那是个好的栖息之所,是世外桃源,可人终究是人,要想将世俗的东西放下终究太难。白嘉轩、朱先生、冷先生都令人称赞,他们是真仁义,白鹿原离不开他们。而同时他们与妻子与孩子的相处更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白鹿原白鹿原,白鹿到底象征着什么?故事的最后只剩白嘉轩这一位老人,他深信白鹿,信到可怜的送走一个又一个人,或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白鹿。

《白鹿原》写的是时代变迁,是悲欢离合。百年中国忽如一梦,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不知下次又是何年,只是每个人都该明白“天作孽,犹可恕;
自作孽,不可活”。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恐怕就在于每每读来都让人爱不释手。少不更事时读它,仅停留于文字表面,间或记住几句可在自己习作中引用的佳句,仅此而已。年长一些读它,忽然像是在作品中窥探到了那个时代的二三事。

《白鹿原》和《红楼梦》同是我钟爱的两本书,它们的写作手法似有相似,每个章节先抛出来一个引子,再娓娓而谈。说来奇怪,读这两本书的经历也相似。都在中学时候拿起来,读几页,放下,隔些时日,再拿起来读几页,再放下,屡屡几次,也没能在那个单纯的年代读完它们。不是不想读,而是真的读不下去。到了大学,直至今日,却对它们爱不释手,我想不应归功于文学修为长进,因为就不曾精尽于此,倒是说因为年纪大了更为准确。

有了一定阅历再来读这些书,忽然就通透起来了。白鹿原上,白鹿两家明里暗里的较劲,在如今看来淡然了很多,白灵,鹿兆海的年轻气盛符合当时年轻人热血沸腾的性格,但如今看来确有些鲁莽。

白鹿原通过白鹿两家的故事,贯穿了从清末到20世纪中叶长达50多年的渭河平原的变迁史。打开书,就像打开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关中平原的农村娃娃,读这本书尤其显得亲切。白嘉轩的行事作风让我想起了祖父,在土地革命之前,家境也与白嘉轩相似,连脾性也相似,一辈子硬气,不凑热闹,但心地善良。我从小接受祖父“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宁亏一尺,不占一寸”的教育,以及包括女孩子的坐姿、站姿,吃饭,晚归等等行为方面的约束,当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子,我在批判的接受,但是祖父的思想对我影响也是极深,想想这些和白鹿村的《乡约》似有相似,或者说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土文化。

合上书,咀嚼白鹿两家的故事,明争暗斗,最后又能说的上来谁是真正的赢家呢?当然撇开作者想要的隐喻不说,鹿子霖肮脏的思想,比烟瘾还大的官瘾不说。两家的争斗此消彼长,鹿家两个儿子算是真正铁骨铮铮的汉子,只是世事弄人,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读后感·白嘉轩的孩子中白灵出彩,白孝武和白孝义实无过人之处,白孝文的不择手段像极了鹿子霖。结局看来似乎是白孝文斗败了鹿子霖,有了一时的风光无限,可是他的上位实在可以诟病,他是否会像鹿子霖当初一样风头过后跌下神坛,不得而知,但两家的争斗总是随着关键人物的沉浮而起落。

在具有了一些阅历之后来看这些争斗,就特别能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到这里,脑海中忽然浮现出红楼梦插曲《聪明累》的结语:“叹人世,终难定,终难定。”,似乎自己也具备了佛系心态。

经典作品,书评写来如若蜻蜓点水,权且当做一个引子,期待大家共读好书,分享体会。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第6篇

又是那水榭明珠,却已是沧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却已是花谢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锦旗昶,却已是蓓蕾黯然,伤神慨叹。秋叶磊落,我悄然踏过你我的初年。当我走进《白鹿原》时,陈忠实带给我的是我这个时代所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我喜欢忠实的温文尔雅,文字里却有波涛汹涌的感觉。坐在月下,一边吃着饭,一边细细咀嚼《白鹿原》,五指微拢,仿佛就能夹起整个民国。

其实《白鹿原》写出了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但他又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分析的窠臼,写出了生活与人性的复杂性,具有“史诗”的意义。

《白鹿原》所描写的生活在时间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大约50年。这50年时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曲折的岁月之一。中国社会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之复杂,之剧烈都是空前的。在这些矛盾和斗争中,阶级矛盾和斗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阶级斗争简单化、绝对化,而是把阶级斗争放在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反映出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纠葛,斗争也不仅仅围绕着阶级阵营而展开,更多地围绕诸如生存、权力、财产、荣誉、道德、理想等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人性与文化的范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民族秘史”,就是民族文化渊源的水下冰山。而“仁义白鹿村”恰恰带有浓郁的“礼仪之邦”的象征意味。对白、鹿家族来说,“仁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家族纲纪,不仅是白嘉轩的人生信条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续的生命力之源,一种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而予以正面张扬的。

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朱先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他能清醒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以传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顿灵魂为己任,拒绝为官。因此,讲学、治学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饱受儒家文化侵染的朱先生推崇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信条,所以他又关心白鹿书院以为的风风雨雨,关注着百姓生灵的疾苦盛衰。于是,他的生命经历中便有了只身却敌、禁种鸦片、赈灾济民等壮举。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铁肩担道义”式的豪气令人感佩不已。人,当他想着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却心愿实现理想的时候,他就会把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无私而后无畏,无畏而后无挡,无挡而后成事,成事而后显示了人格力量,强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撑了光彩夺目的形象。朱先生一身所完成的大小业绩还充分体现了他的睿智开明。不相信迷信,却能“算卦”,而“算卦”背后却是在总揽大局下一招具体情况作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他对剪发、放足的赞赏态度则冲出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散发着开明思想、创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陈腐之气。他宁可牺身白鹿书院而不愿意混迹官场,一方面体现了他异常高洁的品行,扬弃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读书做官”的世俗信条;另一方面又与自我选择、自我定位、自我实现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观念息息相通。面对白孝文和鹿兆鹏的你死我活、国共两党及其党内的“窝里斗”,朱先生几乎是束手无策,内心充斥着无奈何悲凉,深感读书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对黑娃说:我都不读书了,你还读什么书?能把读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实际中去就很不错了。在朱先生临近生命终点时,把老伴喊成妈。这貌似不经意的轻轻一笔,透出的却是彻骨的悲凉。作者陈忠实对朱先生视乎也满怀沉醉和赞赏之情,所以小说对朱先生额“仙逝”做了真切而具体的描述。显然,作者把朱先生当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于圣贤文化义理的洗礼。他曾有过难称仁义之举的行为(如为了得到梦中的风水坟地而让鹿家为了六分水地而打斗诉讼),但在官赐“仁义白鹿村”之碑之后,更得“圣人”朱先生“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从而促成了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祠堂,建学堂,广施教化,营造白鹿村“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为了乡民利益而主谋鸡毛传帖,“交友”抗税;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整肃族规纲纪;大旱求雨而甘当“马角”等。正是由于白嘉轩谨遵“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剧动荡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现出自信、自尊、务实的精神风貌。比如他虽是“风搅雪”的受害者,但绝不参与复仇行动,反而为农民协会员们求情;尤其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这种文化人格更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他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长所左右,不随政治风向所摇摆。白嘉轩的正气和大义,来自于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作品通过白嘉轩这样一个文化人格理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秘史、透视传统文化神髓的创作意图。

传统文化精髓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样反映在家族后背乃至不肖子孙身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几乎残忍地摒弃了原来一切坏习气,强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养成了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的镂骨铭心的哲理,一层一层自外至里陶冶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土匪胚子”。在这里,小说以对黑娃修身做人、脱胎换骨的画龙点睛般的书写,树起了一座“圣贤文化神话”纪念碑。

这种表达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烙印,带有对于中古传统文化化的过分美化。但《白鹿原》的确在艺术上到达了相当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盖了思想上的一厢情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