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文档网

小七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 正文

2023年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篇

2023-06-28 18:00:08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第1篇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篇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1篇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
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
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
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2篇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3篇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4篇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
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
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
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
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
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5篇

今天把元元《鱼翅与花椒》的读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一本美食的书,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吃货的元元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好不好吃”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手动捂脸]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看完了全书,令人倾佩。

除开美食,元元还关注到了书中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别给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启发。

在寻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还没有吃到的东西,比如不辣的重庆火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元元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元元,可以读一读她写的读后感,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对火锅还是对元元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第6篇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
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
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
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
各种各样的豆腐;
极少量的果脯;
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
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搜索